金秋十月,大地上一片丰收景象——

《中国税务报》:柴守玺:麦田里的守望者

发布时间:2024-10-28 11:02 来源:2024年10月28日《中国税务报》05版 字号:[]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前不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中国梦·家国情 2024国庆特别节目》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柴守玺作为中国小麦育种团队成员登上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介绍了他选育的“西旱”3号小麦品种。从选育良种到采用良法,柴守玺带领团队为西北旱地小麦丰收作出了贡献。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寒旱特色农业指在寒冷和干旱地区,利用当地独特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40多年来,柴守玺扎根陇原大地,针对西北寒旱区的气候和生产条件,几十年如一日进行北方旱作农业区小麦选育增产研究,在农业科技领域默默耕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旱作农业科技发展贡献着力量。

这一切,要从他进行小麦育种、抗击“旱魔”的故事讲起。

从干裂的黄土地里生出“抗旱梦”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这是一位甘肃诗人对于家乡的描述。贫瘠的黄土地,让诗人有无限的渴盼,也赋予他无限的想象。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之间,寒区、旱区占全省总面积95%以上,是全国寒旱特征最明显、寒旱区域最集中的省份。

柴守玺的老家在甘肃会宁,这里十年九旱,千百年来人们靠天吃饭。

谈起家乡,柴守玺对记者说:“我对家乡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人们在一起只谈两件事:一是谁家孩子学习好,二是老天什么时候下雨或下雪。打小对干旱的了解和认知,是促使我以后走上抗旱路的重要原因。”

1979年,高中毕业的柴守玺与父亲商量后,报考了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开启了他的农学生涯。

大学毕业后,柴守玺被分配到家乡会宁县农科所从事小麦抗旱育种工作。回到家乡的柴守玺,望着小麦因干旱几乎绝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那个欺凌乡亲的“旱魔”斗争,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种的粮食茁壮成长。

柴守玺定下工作计划,早起晚睡,研究起了粮食抗旱的事。

短短3年时间,柴守玺就针对性地引进了适合旱地种植的小麦、马铃薯、豌豆等作物优良品种,把老家附近的小麦、马铃薯等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

但在会宁工作3年后,柴守玺有了危机感。一方面,县农科所位于一个乡镇,信息闭塞,粮食丰产研究遭遇瓶颈;另一方面,单位经费紧张,没有可以开展深度研究的设备。“我当时觉得,要想在专业上更进一步,就得走出去。”于是,柴守玺下决心报考了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在专业上继续深耕,他一心想的是学以致用,更好回报家乡。

1989年,柴守玺从研究所毕业。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并未为之所动,而是选择回到甘肃农业大学工作。1996年,在大学工作期间,柴守玺被公派留学瑞士,一年期满后就回到家乡,他说,他的“抗旱梦”还远没有实现。

柴守玺说,处于旱作农业区的甘肃省,是研究旱作农业技术最理想、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如果能在甘肃搞出大幅度增产的旱作技术,对全国其他地方辐射带动效应将更大,我不忍离开这片土地。”自此,柴守玺更加坚定地踏上了这条抗击“旱魔”之路。

“西旱”良种带来陇原大地的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历经16年研究,柴守玺选育成功了小麦优良品种“西旱”1号,随后陆续选育出“西旱”2号、“西旱”3号和“西旱”4号。“西旱”系列小麦品系具有适种范围广、抗寒抗旱性好、稳产高产等特点,对促进寒旱地区小麦丰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说起选育“西旱”小麦品种的经历,柴守玺感慨:“一个品种从选育到成功,最快也要10年,一般情况下要有15年左右。”提到培育过程,柴守玺说:“当辛苦配了多种组合、搞了好多杂交却遍地挑不出一个理想的苗子,就会着急上火,坐卧不安。”有一次,白天他到试验田看到几个理想的苗子,当时特别兴奋,晚上又忍不住去地里看了看,才安心睡觉。

每当谈到他研究的小麦种子时,柴守玺总是滔滔不绝:“选好穗子,一定要注意时机,阳光要适宜,长势和动态变化也要仔细观察。”柴守玺说,在良种选育时,站远看群体,站近看穗子。有时候太阳高照,为防晒他们戴着墨镜选穗,后来发现墨镜下的叶穗颜色失真,影响判断,于是摘了眼镜,戴着草帽观察。选好的种子还要拿到实验室测定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比如抗旱性、成分等。

“我们的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春小麦产区,以甘肃中部和河西走廊为主,尤其是中部的18个干旱县。”他们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农作物抗旱性的深刻认识,大胆改进杂交选育技术,建立了一整套抗旱多指标的决选体系。

经过大量试验和反复鉴定筛选,他主持选育的“西旱”1号、“西旱”2号是西北和华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最先推出的两个国审旱地春小麦品种,适宜北方广大旱作区和节水灌区推广种植,实现了甘肃省小麦国审品种“零”的突破,及时解决了西北旱地春小麦优良品种严重短缺的难题。随后他针对甘肃省各气候类型区对品种特性的需求,又选育出了“西旱”3号和4号两个新品种。目前,“西旱”系列小麦品种是西北旱地春麦区的当家品种、被广泛种植。

新品种增产增收,柴守玺很是欣慰。他回忆说,1984年的一天,他在会宁县农田考察,当地农民为表达感激之情,把平时吃的白水面换成臊子面、用舍不得吃的鸡蛋炒菜热情地招待他。

“看到麦田一片丰收景象,其中有我的一份贡献,这是我最喜悦最自豪的时候,也让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值得。”柴守玺说。

秸秆覆盖 藏粮于地的绿色“良法”

良种重要,良法也很重要,如科学的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土壤改良、耕地质量提升以及现代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等。柴教授说:“良种良法是旱地农业的两大抓手,只有良种良法结合,综合发力,才能大幅度提高耕地产能,把粮食安全建立在一个更加可靠的基础上。”

“西北水热不足、小麦生育期气温波动大,产量不稳定,尤其温度对西北寒旱地区作物生长影响很大。”柴守玺向记者介绍,“原先我们通过地膜覆盖的方式,提高地温和保墒,实现增产。但由于地膜残留,对土壤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日益严重,从绿色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还需要在防污染、加强地膜回收的同时,发展新的覆盖技术。”

于是,他首先想到了农村大量闲置的玉米秸秆,通过利用大量富余秸秆资源,有效改善土壤水、热、肥环境。自2012年起,他开始带领科研团队用玉米秸秆进行覆盖试验种植。

“刚开始用秸秆全面覆盖,结果出现不出苗,出了苗也稀稀拉拉,小麦生长慢,甚至迟迟不成熟,导致大减产。”这是怎么回事?柴守玺和团队成员通过仔细研究,发现秸秆全面覆盖会使前期地温降幅过大,影响正常生长。

一次又一次失败后,柴守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法,也就是局部覆盖。他将麦田分为覆盖带和种植带,“种的地方不覆,覆的地方不种”,方法改良后麦苗长得又高又好、秆青叶绿,麦穗饱满。

在此基础上,柴守玺及其团队继续反复试验,这一方法在干旱的甘肃省通渭县取得了成功。“这个技术成本低,不仅抗旱保墒和增产效果好,而且是一个可以大力推广的抗旱保墒绿色生产技术,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采访中记者得知,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法,既不用焚烧秸秆还节约了化肥成本,农民更愿意使用。

为此,甘肃省政府专门下拨资金,组织在全省示范推广。2017年和2018年,该技术还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全国小麦主推技术的核心技术。

在西北干旱瘠薄、水热不足等条件下,这一绿色生产技术效果明显。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实现了增产保墒,而且可显著改良土壤结构,优化耕层水肥气热状况,相比传统无覆盖栽培,这一技术可使小麦大幅增产10%至30%。

藏粮于技 助农“战绩”星光点点

新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给甘肃小麦增产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在专家组工作就像消防队员一样,哪出了问题就要到现场,拿出解决办法。”他自2008年担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至今,解决过不少问题。他说,有一年,有6个省的麦苗大面积发黄,现场考察后发现,这种情况不是干旱导致的,而是因为大量秸秆还田,使得土壤太虚松,根部吸不上水。于是,专家组提出镇压法,及时解决了问题。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柴守玺曾先后3次收到农业农村部发来的感谢信,感谢他为我国小麦连年丰收做出的突出贡献。

工作40余年,柴守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产业体系、农业农村部行业项目、国家支撑计划、跨越计划、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及省级科研项目30多项。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深感责任重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大家的责任,我们西北贫困地区不能因为干旱少雨拖后腿。”“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是我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柴守玺感到重任在肩。他表示,将在这条科研之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常年身处田野,感受到税惠春风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柴守玺也谈到了自己对税收的理解。他说,税收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既为国家贡献着税收,作为公民也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便利公共服务,以及税收带来的优良发展和生活环境。

同时,他也提到,自己常年身处农村田野搞科研,经常与农民、农村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打交道,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深深体会到税收优惠“春风”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他期待,税务部门能推出更多便民服务举措,尤其是个人所得税App等税务服务软件能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纳税人能更便利地享受税收优惠。另一方面,他希望税务部门加大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力度,让农业相关企业及时了解税惠政策利好,及时享受红利。

谈到税收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作用,柴守玺说,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近年来,国家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这些税收优惠鼓励农业相关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另外,在针对节水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环保农业技术研发上,也给予了税收优惠和政策减免,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国家税务总局甘肃省税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甘肃农业大学仅农业技术转让一项,就有206万元的转化收入享受到了增值税免税,减免税款6.78万元。另外,针对转让、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减半纳税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也使55.68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享受到了减半计税的个税优惠。

甘肃农业大学计划财务处资金科科长李彦兴介绍:“税务部门通过简化办税流程、优化在线办税服务等措施,在每年个税汇算中,都及时为我们推送操作方法,在纳税人享受个税红利的同时,有效减少了错报、误报的涉税风险。”

“税收在农业领域的作用不仅限于提供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税收优惠、成本优化等措施,支持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柴守玺说,近年来,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对于未来,柴守玺充满了期望和憧憬。他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并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来,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动能,依托寒旱特色农业,全力推进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

作者:本报记者 金琳 通讯员 王维妙 马中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